第731章一年三百万贯的酒楼,朱元璋让多开(第2页)
这些年,大明的人口数量激增,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。
但这几年大明的农户明显的有所下降,不少人不愿再从事这靠天吃饭的职业。
现在的天气已经越来越冷,即便是高产作物也很难再保持高产。
粮价虽没有太大变化,但粮食问题已经岌岌可危。
“皇爷爷,你说的孙儿也有想过,这几年农户确实减少了很多。”
“孙儿以为,商业经济是未来的大势所趋,也是大明未来的发展方向,这点是不能动摇的。”
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扶植农户,但这政策必须得是区域性的,不能大规模实行,否则很有可能会阻碍商业经济的发展。”
“此外,还可以从海外寻求粮食和人口填补大明。”
“今天大明的人不愿意种地,那就叫海外的来。”
朱雄英说道。
“这法子治标不治本,短时间内确实可以起到作用,但时间长了肯定会出现隐患。”
“不过,眼下只能这么做了。”
对大明来说,这是最好的时代,也是最坏的时代。
机遇与风险并存。
如果处理不好,那么大明所有的繁华都会如过眼云烟一般消失殆尽。
为了补救,朱雄英开始大规模的买卖人口。
当然,是海外的人口。
朱元璋知道大孙一直在干这违法勾当,但也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海外的人口,被源源不断的送往大明,因此大明也滋生出了大批的农场主。
其实这个想法,朱雄英早就有过。
自大明民报创办时,朱雄英就已经开始为此做铺垫。
大明的富饶,那是天下尽知。
经过大明民报和商人的渲染,大明在海外已经被传的神乎其神。
大量的海外子民开始想方设法的朝大明移民,还有不少人用尽一切办法朝大明偷渡。
这是一种渠道。
另一种渠道便是通过商会。
朱雄英暗自给商会拨了不少款项,专门用来买卖人口。
这些被买来的人,全都身体健硕之人。
抵达大明后,便会有专人安排让其在各地进行耕种。
由于他们并没有大明的户籍,所以根本无法从事其他行业,在农场干一辈子才是他们的归宿。
对于这些外民,朱雄英也严格的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措施,防止其在大明作乱。
这些外民当中若是有人犯罪,一律着重处置。
朱雄英待他们也算不薄,至少从不会克扣工钱。
在历史上,这些人也被称为昆仑奴。
……
应天府大酒楼。
不少商会大佬齐聚一堂,共同商议是否要加入到下西洋的队伍当中。
他们自然不可能会被编到官府的船队当中,只是跟在船队身后一同航行。
这其中的利润,不可言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