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汪海洋真智师太小说全文免费阅读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1436章前世的根(第1页)

早上七点钟,汪海洋起床了。

吃过早饭后,八点钟不到,汪海洋和如梦她们就启程下山了。

连带队的净明师太一起,一共十个尼姑。

下山途中,汪海洋给吕治国打了电话,把自己的去向告诉了他,并让他关注张婷,有什么事儿可以找大虎商量。

到了山脚下,已经有一辆面包车等在那里了。

除了司机外,还有一个年轻人,叫汪有财,是死者汪德华的曾孙,原来汪德华逝世时接近九十高寿了。

如此一来,加上随身携带的包袱,一辆面包车就比较拥挤了,幸好汪海洋的车停在公地上,于是另外四个人上了他的车,如梦就坐在了副驾驶位上。

面包车在前面带路,两辆车往汪家村旧址驶去。

开了一个多小时后,车子到达了一个水库,四面环山,再往前就没有公路了,只得下车步行,而汪家村还在前面一座山的后面。

要不是几年前这里修了水库,那还得多步行一段。

此时水库边上已经停满了大大小小的车,由专人看管着。

村里安排了一拨人在这里等候,所有重物都由他们挑着。

大家沿着崎岖的小路走着。

今天多云,天气还不算炎热。

这一走,差不多走了五个多小时,直到看见了一条湍急的河流,而汪家村就位于河流不远处的一片山谷中,周围也是群山环绕。

遥遥望去,那一片荒废的土地上,除了那些破旧的房子外,在旁边的空地上,还搭起了许多帐蓬,一顶挨着一顶,蔚为壮观。

羊肠小道通往村口。

村口处站满了人,村民们翘首以待。

路上,听汪有财介绍,汪家村在此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,在清末的时候最为繁荣,人口最多时达到数千人。

后来,凤鸣县城成了当地的政治文化中心,为了顺应发展,村民就开始往外迁徙,到了解放前,村里只留下了少数人,直到最后全部搬走。

而汪德华是汪家村最后一任村长,也是汪氏族人的族长,在村里德高望重,即使大家都分散去了县城或天水市,他仍然主持着汪姓家族的事务,直到近年,年事已高,才把担子交给了他的儿子,也就是‘汪氏烤鸭’的老板汪家兴。

所以,汪海洋没有猜错,这个汪家村就是当年汪仁贵生长的地方。

汪德华去世后,汪氏族人都赶回村里悼念他,差不多有三百多人赶了回来。

为了解决这几天的生活问题,在汪家兴的组织下,各种生活用品都有条不紊的运进村里,还安置了发电机,搭起了电线。

这一切都证明汪德华在汪氏族人心中的地位。

到了村口,汪海洋看到了一块倾斜的石碑,上面依稀还能看到一个残破的‘汪’字。

一座座破旧的明显带有旧社会风格的房屋错落有致的出现在眼前,漫步其间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百多年前的古朴山村之中。

汪海洋唏嘘不已,闭上眼睛,仿佛能想象出汪仁贵在这块土地上奔跑嬉戏,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子逐渐成长,最后去省城参加科考,而这一去,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。

他遇到了他的挚爱兰香,并把她带回了家。

可惜兰香的身世,令其父棒打鸳鸯,最后她割舍不了对仁贵的爱,去了天子山,出家当了尼姑。

而汪仁贵禀承父命,迎娶了另一户大家小姐张绮梦,在生下儿子之后,不顾夫妻之情,毅然出走,去了慈云寺与兰香相会,不惜自宫,与其厮守一生。

对于兰香,他不离不弃,同生共死;但是对于张绮梦,却辜负了她的深情。

唉,真是安得世上双全法,不负如来不负卿。

正当汪海洋暗自神伤的时候,耳边传来如云不安的声音,“

如梦,你怎么了?”

汪海洋回头一看,只见如梦脸色发白,神情呆滞。

“我没什么,只是有些神情恍惚,有点晕晕的感觉。”

“是不是走累了?”

“可能吧,但是进了村之后,总觉得怪怪的,好象以前来过这里。”

如云说:“怎么可能呢,你怎么会来过这里?”

“我也觉得奇怪啊,我哪会来过呢!只是觉得眼熟。”

这时,在前面带路的汪有财停下来说道:“各位师太,这几天只能委屈大家在帐蓬里住下,两人住一顶,有什么需要就找我。吃饭的时候,我会通知大家。另外注意一点,这里的房子年久失修,大家最好不要进去。举行法事的地方在以前的祠堂那里,稍后我带大家去看下。今天你们休息,明天就是族长的头七,大家就要辛苦一下了。”

再往前走了一段,就看到专门为师太准备的帐篷,与其它村民分开,排成了一溜。而给汪海洋临时安排了一顶,离她们不远。庙里带来的法器则搬到祠堂去了。

汪海洋一看时间,已经下午三点多了。

于是安顿好师太们,他自己也钻进帐蓬休息了一会儿。

说实在话,这里依山傍水,的确是个好地方。